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但也要看到,在這一過程中,城市發展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城市整體性、系統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長性不足,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問題突出,不少城市老舊房屋和市政管線存在安全隱患,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還未完全建立。
此次通知要求,堅持城市體檢先行,建立城市體檢機制,將城市體檢作為城市更新的前提;創新城市更新可持續實施模式,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推動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明確城市更新底線要求,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鼓勵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和微改造,防止大拆大建。
近年來,我國著力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底線要求,努力探索實施城市更新的方法路徑,取得了積極成效。2021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提出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增建、搬遷,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續城市特色風貌。2021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決定在北京等21個城市(區)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為期2年,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機制、實施模式、支持政策、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
在推進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各地積極探索,建立城市更新統籌謀劃機制。北京成立城市更新專項小組,小組內設推動實施、規劃政策、資金支持3個工作專班,督促相關工作落實。遼寧等省市出臺省級城市更新條例。上海等城市將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緊密銜接。
各地積極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實施模式。合肥市探索片區更新“肥瘦搭配”模式,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承載力與片區開發強度進行匹配,對收益率高低不同的項目進行搭配,反哺片區內安置房、學校、黨群中心等公益性項目建設。重慶市探索“政府+企業+居民”共同實施模式。成都市設立城市更新專項資金。蘇州市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
此外,各地創新與城市更新相配套的支持政策,完善土地政策,優化審批流程。湖北省黃石市給予存量用地用途轉換過渡期政策;河北省唐山市分類制定簡化審批流程方案,采取打包審批、聯合審批、聯合驗收等方式簡化房屋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審批環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介紹,城市更新行動是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美好生活空間的民生工程,也是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的發展工程。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有571個城市實施城市更新項目6.5萬個,這些項目的實施對于完善城市功能、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要以城市體檢為基礎,查找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和影響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將城市體檢出的問題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加快推進老舊小區和危舊房改造、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保護利用、城市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以精細治理為保障,加強城市管理統籌協調,充分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著力建立現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